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灯光太亮,鸟儿都去哪儿了?海量观鸟数据揭秘上海夜间照明的影响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4-09 | 290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不同光辐照度下的观测到的鸟类数量。柱状图的长度代表该光辐亮度区间内,该鸟种所有观测数的平均只次(根据观测总数除以观测点数量计算得出)。© 吴楚涵,熊睿雨,于清瑶,陈筝


1)递减分布:在暗区间的观测数量最高,并随光辐亮度的增强大体呈下降趋势,如白鹭和喜鹊,这可能意味着这些物种对高亮度环境更为敏感。


图片
图片

夜鹭对较亮的白、黄、蓝光的反应较为明显 © 熊睿雨


2)多峰分布:观测数量除了在暗区间较高外,在其他光辐亮度区间呈现双峰或三峰聚集分布,如麻雀、白头鹎、八哥、夜鹭和乌鸫。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化导致了鸟类种群的集中,且这些鸟种对城市环境的容忍度较高,已适应夜间人工照明环境,并能在照明较强的区域进行觅食等行为。另外,城市光污染也可能改变了这些鸟种的夜间活动范围。


3)均衡分布:观测数量在不同亮度区间内的分布基本持平或波动幅度较小,如珠颈斑鸠、灰椋鸟和棕头鸦雀。这表明这些鸟类可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亮度环境中生存。


这三种分布形态的共同集聚区集中在0~0.15nW/(cm2·sr)光辐亮度的暗区域,这表明本研究所选的目标鸟种可能更偏好在光辐亮度较低的空间环境中栖息活动。


鸟类观测数量和光辐亮度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夜间人工照明对目标鸟种分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进行了鸟类观测数量和光辐亮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递减分布中白鹭和喜鹊的观测数量与光辐亮度显著负相关;而多峰分布及均衡分布的鸟种,其数量和光辐亮度并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除了城市化对鸟类分布的可能影响外,另一可能原因是公民科学家数据本身采样存在偏倚,样本更倾向于光辐亮度较高的城区。


图片



04

总结与展望


结论与讨论

研究关注上海市夜间人工照明对城区鸟类的影响,基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与公民科学家数据,选取了10个常见鸟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夜间人工照明光辐亮度对不同鸟类的影响存在差异,鸟类数量随光辐亮度增加呈现递减、多峰、均衡三种分布形态,进一步分析显示:


1)不同夜间光辐亮度区间内,城区鸟类平均观测数量分布不均衡。


2)夜间人工照明可能会抑制部分鸟类活动。从暗夜友好视角出发,城市管理应着重降低鸟类聚集分布的城市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夜间人工照明强度,平衡人类游憩活动和鸟类保护的需求。


展望与应用前景

本研究表明,上海市普遍照明水平较高,而鸟类主要集聚于城市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这些地区需要格外注意降低夜间人工照明强度,并限制市民的夜间游憩活动。城市居住区内大量野生动物也受到夜间人工照明强度的严重影响,减少照明强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本研究创新性地使用了公民科学家数据作为鸟类分布数据的来源,此类数据在时空分布上可能存在“系统性偏差”:空间层面,数据多聚焦于人口密度高或交通便利的区域;时间层面则呈现出周末观测活跃度高于工作日、白天活跃度高于夜间的特征。为增强公民科学家数据的可靠性,未来研究可通过实施最低量级检验、构建分布模型等策略增强数据稳健性,进一步探索鸟类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研究采用的遥感数据可能由于植被遮挡等情况与地面光照环境存在偏差,但遥感数据提供的宏观视角在鸟类分布的生态效度与广度上具有优势。未来可考虑纳入生物多样性等更稳健的指标。此外,后续研究可将其他影响鸟类活动的环境因子(如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格局等)纳入考量。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