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农文旅+节庆”: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4-11 | 34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农文旅+节庆”模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新引擎。它不仅是一种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为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文化传承:节庆中的乡村记忆

乡村,是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民族最质朴、最深厚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成为乡村独有的记忆。而“农文旅+节庆”模式,正是唤醒这些记忆、传承这些文化的重要方式。

图片

(一)丰收节:农耕文化的现代传承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每年的秋分时节,广袤的乡村大地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这是一个庆祝农业丰收、分享劳动成果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契机。在各地的丰收节庆祝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土地的感恩和对丰收的喜悦。

例如,在一些地方,农民们会举办传统的农事竞赛,如割稻比赛、挑担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农民们的劳动技能,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在比赛现场,农民们挥舞着镰刀,动作娴熟而迅速,展现出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劳动的热爱。观众们则在旁边加油助威,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整个场景充满了浓厚的乡村气息。

此外,还有些地方会组织农耕文化展览,展示古老的农具、传统的种植技术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民俗文化。在展览中,游客可以看到从石器时代的石镰到现代的收割机,从古老的牛耕到现代的机械化作业,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农业的发展历程,更让游客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些活动,农民丰收节不仅庆祝了丰收,更传承了农耕文化,让乡村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地方特色节庆: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除了丰收节,各地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还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崂山区的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为例,这个节日将传统的面食文化与现代的节庆活动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文化节期间,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香甜可口的大馒头,还可以亲自参与馒头的制作过程,体验传统面食文化的魅力。活动现场,面点师傅们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将面团揉捏成各种形状,有的像花朵,有的像动物,栩栩如生。游客们则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馒头,感受传统面食文化的魅力。

此外,文化节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馒头创意大赛、馒头文化讲座等。在创意大赛中,参赛者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馒头制作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有的制作成山水画,有的制作成人物雕像,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王哥庄大馒头的特色,更提升了当地的文化知名度,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节庆活动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共同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增强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些活动中,居民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将乡村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热爱乡村。

例如,在崂山区的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期间,当地居民会邀请游客一起参与馒头的制作,分享制作馒头的技巧和故事。这种互动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温暖和热情,更让居民们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通过这样的节庆活动,乡村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得到了增强。

二、经济发展:节庆中的乡村活力

“农文旅+节庆”模式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展现了强大的动力。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乡村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从而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多方面的消费,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白萝卜文化节:小萝卜的大经济

以龙武镇的白萝卜文化节为例,这个以白萝卜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文化节期间,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的白萝卜,还可以参与各种与萝卜相关的活动,如萝卜雕刻比赛、萝卜美食烹饪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更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图片

在萝卜雕刻比赛现场,参赛者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白萝卜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有的像飞鸟,有的像游鱼,栩栩如生。观众们则在旁边驻足观看,不时发出赞叹声。此外,萝卜美食烹饪大赛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赛者们用白萝卜制作出各种美味的菜肴,如萝卜丝饼、萝卜炖肉等,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据统计,白萝卜文化节期间,龙武镇的酒店入住率大幅上升,餐饮收入也显著增加,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通过举办这样的节庆活动,龙武镇不仅展示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还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青岛樱桃花节:樱花经济的绽放

再比如崂山区的青岛樱桃花节,这个以樱花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在樱桃花节期间,崂山区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樱花摄影比赛、樱花主题音乐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

在樱花摄影比赛中,摄影爱好者们用镜头记录下樱花盛开的美丽瞬间,展示出樱花的千姿百态。樱花主题音乐会上,艺术家们在樱花树下演奏美妙的音乐,让游客们在欣赏樱花的同时,享受音乐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崂山区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第二届青岛樱桃花节10天内接待游客52.7万人次,拉动经济收入4100余万元。通过举办这样的节庆活动,崂山区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特色,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产品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节庆活动还为农产品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平台,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如崂山茶、王哥庄大馒头、雕梅酒等琳琅满目,通过现场销售和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例如,在崂山区的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期间,当地居民通过现场销售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将大馒头销售到了全国各地。活动现场,大馒头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吸引着游客们纷纷购买。同时,居民们还通过线上直播,向全国的观众展示大馒头的制作过程和特色,吸引了大量线上订单。通过这样的方式,大馒头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此外,一些地方还通过节庆活动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展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展销会上,农民们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对接,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增加收入。

 三、乡村振兴:节庆中的乡村蜕变

“农文旅+节庆”模式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举办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乡村能够吸引外界的关注,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

图片

(一)永登县:传统节庆助力乡村振兴

以永登县为例,这个位于甘肃省的小县城,通过举办多种传统节会,如苦水玫瑰节、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

苦水玫瑰节期间,游客们可以欣赏到漫山遍野的玫瑰花,还可以参与玫瑰采摘、玫瑰美食制作等活动,感受玫瑰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玫瑰采摘活动中,游客们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采摘玫瑰花,体验劳动的乐趣。玫瑰美食制作活动中,游客们在厨师的指导下,制作玫瑰饼、玫瑰茶等美食,感受玫瑰文化的魅力。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提升了永登县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更好地举办节庆活动,永登县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交通、住宿、卫生等条件,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安吉县:特色节庆推动旅游发展

再比如安吉县,这个位于浙江省的山区县,通过举办“过个安吉年”“畲村三月三”等系列特色乡村节庆活动,推动了本地特色文化活动进入旅游市场。

“过个安吉年”活动期间,游客们可以体验传统的过年习俗,如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等。在活动中,游客们还可以参与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感受浓厚的年味。而“畲村三月三”活动则展示了畲族的传统文化,如畲族歌舞、畲族服饰展示等,让游客们了解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举办这些节庆活动,安吉县的乡村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的整体形象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这些活动还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

(三)产业融合:多元化的乡村经济格局

“农文旅+节庆”模式还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节庆活动中,农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例如,张家楼街道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标杆,通过推出“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爆点”的旅游节庆主题,如春季的樱花、樱桃采摘赏景活动,夏季的艾草节、蓝莓节等,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春季的樱花采摘活动中,游客们可以在樱花树下欣赏樱花的美丽,还可以采摘新鲜的樱桃,体验农事的乐趣。在夏季的艾草节中,游客们可以了解艾草的种植和加工过程,还可以购买艾草制品,感受艾草文化的魅力。

这种产业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文旅+节庆”模式,乡村的经济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政策支持:节庆中的乡村保障

“农文旅+节庆”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农文旅+节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一号文件:政策引领方向

2025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这一政策为“农文旅+节庆”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

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出台相关措施,推动“农文旅+节庆”模式的发展。例如,青岛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乡村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农文旅+节庆”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理论指导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指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这一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也为“农文旅+节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实践中,各地根据这一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安吉县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了《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举办特色节庆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通过这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理论指导得到了有效落实,“农文旅+节庆”模式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推动。

(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意见:具体措施支持

此外,《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也鼓励各地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该意见还鼓励各地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晚”、“乡村文化周”、“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这些政策为“农文旅+节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下,“农文旅+节庆”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乡村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带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知名度,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

五、结语与展望

“农文旅+节庆”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它将农业、文化、旅游与节庆活动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举办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乡村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带动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知名度,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文旅+节庆”模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期待更多的乡村能够通过这种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过“农文旅+节庆”模式,乡村的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乡村的经济将更加繁荣昌盛,乡村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