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中,药稻轮作作为一种创新的种植模式,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模式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
(本文作者:江西九江庐山市华林镇药稻轮作产业示范区调研赋能)
一、药稻轮作的起源与发展
药稻轮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农业中对土地利用的智慧。在古代,农民们就已经意识到单一作物种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病虫害滋生。因此,他们开始尝试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以达到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轮作的记载,书中提到通过种植不同作物来调节土壤肥力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然而,这种轮作模式在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更多是基于农民的经验和传统知识。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土壤生态和作物生长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药稻轮作模式逐渐被重新发现并加以完善。它结合了水稻种植的稳定性和中药材种植的高附加值,通过科学规划种植时间和作物种类,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为药稻轮作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土壤检测技术、病虫害监测技术等,使得药稻轮作模式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药稻轮作模式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例如,在浙江武义,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训,推动药稻轮作模式的落地实施。武义县自2020年开始推广“水稻+浙贝母”模式,通过种植浙贝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四川乐山,稻药轮作被作为平坝区域农民稳粮增收的重要举措,集中连片发展稻药轮作面积达6万亩。主要种植川芎和泽泻,通过轮作模式,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在贵州黄平县,自2018年开始推广“水稻+太子参”轮作模式,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这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为药稻轮作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传统轮作的现代化转型
传统轮作模式虽然在古代已经有所应用,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科学认知,其效果和范围相对有限。现代药稻轮作模式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农业科技的优势,实现了从传统轮作到现代化种植的转型。例如,现代药稻轮作模式中,通过土壤检测技术,可以精准地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和营养成分,从而科学地安排施肥和种植计划。同时,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播种、精准灌溉和精准施肥,提高种植效率和作物产量。
现代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种植与精准农业
现代药稻轮作模式中,智能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农民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策略。例如,在浙贝母种植过程中,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启动灌溉系统,确保土壤湿度适宜。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病虫害预测和防治更加科学和精准。通过对历年病虫害数据的分析,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壤条件,可以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政策支持与技术培训:推动药稻轮作模式的落地
政府在药稻轮作模式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开展技术培训,政府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例如,浙江武义县对药稻轮作的中药材种植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农民不仅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增强了对药稻轮作模式的信心。
二、药稻轮作的模式与技术要点
药稻轮作模式的核心在于合理安排水稻和中药材的种植时间,确保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能够无缝衔接。常见的药稻轮作模式包括“水稻+浙贝母”“水稻+元胡”“水稻+川芎”“水稻+太子参”等。这些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
水稻+浙贝母:高附加值与土壤改良的结合
以“水稻+浙贝母”模式为例,水稻在每年5-7月种植,浙贝母则在10月播种,次年5月收获。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收获后的土地空闲期,避免了土地闲置。在种植技术方面,浙贝母喜湿润环境,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排水和灌溉,防止根腐病的发生。同时,浙贝母的市场价格较高,每亩可产干贝母300-4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9000-12000元,经济效益显著。此外,浙贝母种植后的土壤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水稻种植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
浙贝母种植的细节与技术要点
土壤准备:浙贝母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种植前,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斤,配合使用复合肥50-60斤,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疏松。
播种时间:浙贝母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溶液中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的发生。
田间管理:浙贝母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出苗期和开花期,要确保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和蚜虫。根腐病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蚜虫可以通过黄板诱杀或生物农药进行控制。
收获与加工:浙贝母一般在次年5月收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将鲜贝母洗净,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确保产品质量。
水稻+川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水稻+川芎”模式中,水稻收获后(10月)种植川芎,次年5月收获。川芎喜湿润环境,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排水和灌溉,防止根腐病的发生。川芎每亩可产干品300-400斤,市场价格每斤10元左右,每亩收入可达3000-4000元。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通过中药材的种植改善了土壤肥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川芎种植后的土壤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水稻种植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
川芎种植的细节与技术要点
土壤选择:川芎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在种植前,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斤,配合使用复合肥50-60斤,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疏松。
播种时间:川芎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溶液中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的发生。
田间管理:川芎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出苗期和开花期,要确保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和蚜虫。根腐病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蚜虫可以通过黄板诱杀或生物农药进行控制。
收获与加工:川芎一般在次年5月收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将鲜川芎洗净,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确保产品质量。
水稻+太子参:高收益与劳动力优化的平衡
在“水稻+太子参”模式中,水稻收获后(10月)种植太子参,次年5月收获。太子参生长期间需注意防治根腐病和蚜虫。在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太子参每亩可产干品400-500斤,市场价格每斤30元左右,每亩收入可达1.2-1.5万元。太子参种植后的土壤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水稻种植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
太子参种植的细节与技术要点
土壤准备:太子参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在种植前,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斤,配合使用复合肥50-60斤,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疏松。
播种时间:太子参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溶液中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的发生。
田间管理:太子参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出苗期和开花期,要确保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和蚜虫。根腐病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蚜虫可以通过黄板诱杀或生物农药进行控制。
收获与加工:太子参一般在次年5月收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将鲜太子参洗净,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确保产品质量。
三、药稻轮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药稻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水稻和中药材,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水稻种植获得稳定的粮食收入,还能通过中药材种植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例如,在贵州黄平县的“水稻+太子参”轮作模式中,每亩水稻可产800-900斤,收入约1500元;每亩太子参可产400-500斤,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农民每亩地的总收入可达1.65万元以上。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
土地利用率的提升:药稻轮作模式通过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作物种类,使得土地全年都能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在浙江武义县的“水稻+浙贝母”模式中,水稻收获后种植浙贝母,浙贝母收获后再种植水稻,土地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中药材种植的高附加值:中药材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种植中药材可以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例如,浙贝母每亩可产干品300-4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9000-12000元;川芎每亩可产干品300-400斤,按每斤1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3000-4000元;太子参每亩可产干品400-5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1.2-1.5万元。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药稻轮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收入,还带动了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产业的发展。例如,乐山市建立了中药材加工园区,发展川芎、泽泻等中药材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社会效益的多方面体现
药稻轮作模式的社会效益同样显著。首先,它保障了粮食安全。在不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轮作增加了中药材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种类,同时确保了粮食的稳定供应。例如,浙江武义县在推广药稻轮作模式时,明确要求在保障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中药材种植,确保粮食安全。
其次,药稻轮作模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水旱轮作,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改善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例如,在四川乐山市的稻药轮作模式中,通过种植川芎和泽泻,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改善了土壤肥力。
此外,药稻轮作模式还带动了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乐山市建立了中药材加工园区,发展川芎、泽泻等中药材的深加工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
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药稻轮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不容忽视。通过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例如,在川芎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每亩土地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0%,农药使用量减少了40%。同时,中药材种植后的土壤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板结,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例如,在太子参种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15%,土壤孔隙度增加了20%-30%,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显著改善。
四、药稻轮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药稻轮作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技术难题是制约药稻轮作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材和水稻的病虫害种类不同,轮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病虫害问题。例如,在种植太子参时,可能会出现根腐病和蚜虫问题,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同时,中药材种植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轮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例如,在种植川芎后,如果不及时补充土壤肥力,可能会影响下一季水稻的生长。
技术难题的具体表现与应对措施
病虫害防治:中药材和水稻的病虫害种类不同,轮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病虫害问题。例如,太子参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根腐病和蚜虫问题。根腐病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蚜虫可以通过黄板诱杀或生物农药进行控制。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土壤肥力管理:中药材种植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轮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例如,在种植川芎后,如果不及时补充土壤肥力,可能会影响下一季水稻的生长。因此,要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在川芎种植过程中,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斤,配合使用复合肥50-60斤,确保土壤肥力充足。
其次,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中药材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益可能受到影响。例如,近年来川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益受到影响。此外,销售渠道不畅也是农民面临的一大难题。中药材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农民可能面临销售难题。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在销售中药材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市场风险的具体表现与应对措施
价格波动:中药材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例如,川芎市场价格在近年来波动较大,从每斤8元到12元不等。这种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风险。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要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同时,要鼓励农民与中药材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保障农民收益。
销售渠道不畅:中药材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农民可能面临销售难题。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在销售中药材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要加强中药材销售平台建设,拓宽销售渠道。例如,乐山市建立了中药材电商平台,帮助农民销售中药材。
最后,劳动力短缺也是药稻轮作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中药材种植和采收需要大量人工,尤其是在采收季节,劳动力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在太子参采收季节,由于劳动力不足,农民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的劳务费用。
劳动力短缺的具体表现与应对措施
劳动力需求:中药材种植和采收需要大量人工,尤其是在采收季节,劳动力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在太子参采收季节,每亩地需要2-3个劳动力,劳动力需求较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要推广机械化种植和采收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要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
技术培训:要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例如,武义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浙贝母的技术水平。通过培训,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药稻轮作的未来展望
药稻轮作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药稻轮作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创新:智能化种植与新品种研发
技术创新将成为药稻轮作模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推广智能化种植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中药材种植的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病虫害情况,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同时,要研发适合药稻轮作的中药材新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例如,研发耐湿、抗病的川芎新品种。
产业融合:中药材加工与生态旅游
产业融合将成为药稻轮作模式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中药材附加值。例如,乐山市建立了中药材加工园区,发展川芎、泽泻等中药材的深加工产业。同时,结合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例如,武义县在浙贝母种植基地发展观光农业,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政策支持:财政补贴与金融支持
政策支持将继续为药稻轮作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药稻轮作模式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参与。例如,提高中药材种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同时,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药稻轮作模式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问题。例如,设立中药材种植专项贷款,降低贷款利率。
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持续提升
未来,药稻轮作模式不仅将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还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推广药稻轮作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土地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同时,通过中药材种植,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此外,药稻轮作模式还将带动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药稻轮作模式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种植模式,正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推广和政策支持,药稻轮作模式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