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传统农业模式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还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定义与核心理念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追求经济收益,还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旨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包括土壤、水、空气、生物等,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循环利用。例如,通过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此外,通过在稻田中套养鱼或鸭,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利用鱼或鸭的活动来除草、除虫,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还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减少对外部投入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此外,这种模式还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具体类型
(一)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模式
畜禽排泄物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废弃物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然而,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利用,畜禽排泄物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 沼气综合利用
沼气综合利用是一种常见的畜禽排泄物处理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作为沼气发酵的基料,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可作为清洁能源用于照明、做饭等;沼液和沼渣则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还田,促进农作物生长。
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户建立了小型沼气池,将猪粪、鸡粪等排泄物投入其中。发酵后的沼气用于日常燃料,沼液和沼渣用于浇灌果园或菜地。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改善了农村环境。例如,在四川某农村,农户通过建立沼气池,将猪粪和鸡粪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家庭照明和做饭,每年可节省约1000元的燃料费用。同时,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园施肥,不仅提高了果园的土壤肥力,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每年可节省约500元的化肥费用。
2. 畜粪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利用
畜粪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利用是另一种常见的畜禽排泄物处理方式。其原理是通过完善的收集机制,将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加工成有机肥。这种有机肥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一些大型养殖场附近,建立了有机肥加工厂。养殖场的粪便经过收集、发酵、干燥等工艺处理后,制成颗粒状有机肥,销售给周边的种植户。这种有机肥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例如,在山东某大型养猪场附近,建立了一家有机肥加工厂。该厂每年可处理猪粪约10万吨,生产有机肥约5万吨。这些有机肥被销售给周边的蔬菜种植户和果园,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立体复合循环模式是一种通过多层次、多物种的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1. “桑枝条 - 黑木耳 - 水稻”模式
“桑枝条 - 黑木耳 - 水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立体复合循环模式。其原理是利用桑枝条作为黑木耳的培养基,种植黑木耳。黑木耳采摘后,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用于水稻种植,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
在浙江某蚕桑种植区,农户将修剪下来的桑枝条粉碎后用于种植黑木耳。黑木耳采摘后,菌渣经过堆肥处理后还田,用于水稻种植。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桑枝条的利用率,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例如,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收获黑木耳约500公斤,增加收入约1万元。同时,菌渣还田后,水稻的产量提高了约15%,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 “移动大棚生态养鸡”模式
“移动大棚生态养鸡”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种养结合模式。其原理是在菜地或稻田搭建简易大棚,用于养鸡。鸡粪作为肥料直接还田,同时鸡的活动可以松土、除虫,促进农作物生长。大棚可以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情况移动,实现种养的良性循环。
在江苏某蔬菜种植区,农户在菜地里搭建了移动大棚用于养鸡。鸡粪直接还田,作为蔬菜的有机肥料。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还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鸡的活动减少了害虫数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例如,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收获蔬菜约5000公斤,增加收入约2万元。同时,鸡粪还田后,蔬菜的产量提高了约20%,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
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是一种通过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 “鱼藕共生”模式
“鱼藕共生”模式是一种常见的种养共生模式。其原理是在藕田里套养泥鳅、甲鱼等水产品。泥鳅和甲鱼的排泄物作为肥料供莲藕吸收,同时它们的活动可以松土、除虫,促进莲藕生长。莲藕的生长又为泥鳅和甲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在湖北某莲藕种植区,农户在藕田里套养泥鳅。泥鳅的排泄物增加了藕田的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时,泥鳅的活动减少了藕田的病虫害,提高了莲藕的产量和品质。例如,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收获莲藕约3000公斤,增加收入约1.5万元。同时,泥鳅的产量也达到了约500公斤,增加了收入约1万元。
2. “稻鸭共育”“稻鱼共育”模式
“稻鸭共育”和“稻鱼共育”模式是种养共生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原理是在稻田里套放鸭或鱼。鸭或鱼的排泄物还田增加肥力,同时它们的活动可以除草、除虫,减少稻田病虫害。稻田则为鸭或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在广西某稻田区,农户在稻田里套养鸭子。鸭子的排泄物增加了稻田的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时,鸭子的活动减少了稻田的病虫害,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例如,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收获水稻约4000公斤,增加收入约2万元。同时,鸭子的产量也达到了约300只,增加了收入约1.5万元。
(四)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废弃物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然而,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农作物秸秆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其原理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通过机械翻耕或自然腐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在东北某玉米种植区,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通过机械翻耕,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肥力,还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例如,某农户通过秸秆还田技术,每年可减少约2吨的秸秆焚烧量,同时土壤肥力提高了约10%,玉米产量提高了约15%。
2. 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其原理是构建“秸秆 - 基料 - 食用菌”“秸秆 - 青贮饲料 - 养殖业”等产业链,实现秸秆的多级利用。
在山东某农村,农户将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于种植食用菌。食用菌采摘后,菌渣经过堆肥处理后还田,用于玉米种植。同时,部分秸秆被加工成青贮饲料,用于养殖牛羊。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例如,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收获食用菌约1000公斤,增加收入约5000元。同时,青贮饲料的销售也增加了约3000元的收入。
(五)生态产业园模式
生态产业园模式是一种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集成,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的生态产业园的农业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交换等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菲律宾玛雅农场是一个典型的生态产业园。农场内有面粉厂、养殖场、沼气车间、果园、菜园等。面粉厂的麸皮用于养猪,猪粪用于生产沼气,沼气用于发电和照明,沼液和沼渣用于果园和菜园施肥。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经济效益。例如,玛雅农场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约100吨的废弃物排放,同时通过沼气发电和有机肥销售,增加了约50万元的收入。
(六)减量化模式
减量化模式是一种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农业模式。
在江苏某水稻种植区,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施用化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同时,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水稻的品质。例如,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约50%的化肥使用量,同时水稻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市场售价提高了约20%。
(七)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一种通过将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多级循环利用,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的农业模式。
在河南某农村,农户将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混合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同时,将部分废弃物加工成生物质燃料,用于冬季取暖。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废弃物的处理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例如,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约3吨的废弃物排放,同时通过有机肥和生物质燃料的销售,增加了约1万元的收入。
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还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
(一)经济效益
1.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多级循环,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例如,通过“鱼藕共生”模式,莲藕和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增加收入约2.5万元。
2. 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节省约1000元的化肥费用。
3. 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多层次、多物种的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例如,“移动大棚生态养鸡”模式充分利用了菜地或稻田的空间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某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增加约20%的土地利用率。
(二)社会效益
1. 改善农村环境:减少了废弃物堆积和污染,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沼气综合利用,减少了畜禽粪便的堆积和污染,改善了农村环境。某农村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约50吨的废弃物排放,显著改善了农村环境。
2. 增强农业功能: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例如,通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养水平。某农村通过这种模式,农民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科学种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3.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某农村通过这种模式,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生态效益
1. 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了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降低了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例如,通过“稻鸭共育”模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水体的污染。某稻田区通过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约30%的农药使用量,显著降低了对水体的污染。
2. 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例如,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某玉米种植区通过这种模式,土壤肥力提高了约10%,玉米产量提高了约15%。
3. 促进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通过“鱼藕共生”模式,增加了藕田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莲藕种植区通过这种模式,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升。
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与挑战
尽管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但在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推广措施
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例如,政府可以对采用沼气综合利用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其建设成本。某地方政府通过这种措施,对采用沼气综合利用的农户给予每户5000元的财政补贴,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
2. 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其科学种养水平。例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某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每年培训农民约1000人次,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
3. 示范推广: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例如,政府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展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成功案例,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某地方政府通过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成功推广了“稻鸭共育”模式,带动了周边100多户农民采用该模式。
4. 市场引导:加强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生态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某地方政府通过举办生态农产品展销会,每年吸引约100家生态农产品企业参展,显著提高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二)面临的挑战
1. 技术瓶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沼气发酵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一些地区由于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实施。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可能缺乏沼气发酵技术,无法有效利用畜禽粪便。某偏远农村由于缺乏技术支持,沼气池建设成功率较低,影响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
2. 资金投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如沼气池建设、有机肥加工设备购置等。部分农民和企业可能因资金不足而难以开展。例如,建设一个小型沼气池需要约1万元的资金投入,一些农户可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某农村由于资金不足,许多农户无法建设沼气池,影响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
3. 市场风险: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需要时间和成本,部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较低,价格不稳定,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例如,一些生态农产品由于市场推广不足,价格较低,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某生态农产品企业由于市场推广不足,产品滞销,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 观念转变:部分农民和企业对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认识不足,传统种植和养殖习惯难以改变,推广难度较大。例如,一些农民可能习惯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对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接受度较低。某农村由于农民观念保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难度较大。
五、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其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技术创新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实施成本。例如,研发更加高效的沼气发酵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的处理效率。某科研机构通过研发高效的沼气发酵技术,将沼气池的发酵效率提高了约30%,显著降低了建设成本。
(二)产业融合
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例如,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生态循环农业观光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某农村通过开发生态循环农业观光项目,每年吸引约10万人次的游客,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政策完善
进一步完善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某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对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农户给予每户1万元的补贴,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
(四)市场拓展
加强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例如,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某生态农产品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将产品价格提高了约20%,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例如,与发达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某地方政府通过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显著提升了当地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政策完善、市场拓展和国际合作等措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必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