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起猛了!这里的公园居然开“群聊”了!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4-14 | 207 次浏览 | 分享到:

“汪!”


清晨六点半,景田北六街宠物公园的“之”字门后传来第一声犬吠。


比熊“豆豆”熟练地钻进双层屏障,它的主人小江松开牵引绳,手机镜头对准狗子扭身的滑稽瞬间。


几百米外的交通科普园里,穿校服的小学生按下模拟红绿灯按钮,斑马线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嘀嘀”声。隔壁晨跑的年轻人耳机里漏出音乐节拍,与乔木林下太极扇开合的“簌簌”声交织成曲……


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区域,用10座主题各异的公园,在深圳的缝隙里,“缝”出了一片春天。


而这一切的故事还要从它的设计者——车迪开始说起……


车迪,曾任深圳万科景观设计总监,现为深圳市未名设计顾问创始人



“哪里淤堵,就在哪里下针”


2019年,福田区启动景田片区公园群改造时,车迪面对的是一片片零散的“绿色边角料”——


早期种植的乔木已经成林,枝叶遮蔽成密不透风的穹顶

破碎的地面,被居民自发用水泥填补成一块块“补丁”

可用活动空间与高密度的居住需求形成矛盾……



改造之前。


“不能拆,得解。”作为福田区公园建设顾问,车迪的速写本上画满红圈,他的改造策略像极了中医把脉,哪里淤堵,就在哪里“下针”——


在景田北二街公园,车迪和团队留下了大部分树龄超二十年的乔木,只清理了层层覆盖的林下灌木,补种上了开花乔木;


而阶梯状绿坡的微地形处理,巧妙化解了半人高的挡土墙,让婴儿车与轮椅在此共享无障碍通道。



曾经混沌的场地划分出功能区后,西侧被大爷们占领,下棋之余还能“监督”广场舞;东侧则成了小朋友的天地,沙坑见证着大家成长的痕迹。




经过重新设计的环线步道,足足有3米宽,穿汗衫的老人拎着收音机往前走,迎面而来的是一跃而起的滑板少女,谁也不用侧身。



最特别的“穴位”落在那些历史印记上。90年代的圆头石像表层斑驳得像生了癣,车迪选择保留这些“时光包浆”,留住了街坊们的记忆。“拆容易,但拆掉的是三代人的接力棒。”


68岁的陈伯常过来指着褪色的石像对孙子说“你爸小时候在这儿磕掉过门牙,你小心着点!”



而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针。


在“针灸式改造”下,那一片片被 [景田地区] 法定图则划定的绿地空间,相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法定图则:将碎片化小地块划定为绿色空间。


最“险”的一针:找准平衡点


在百米外的拱形坡地上,另一群“孩子家长”正蹲着捡狗粪。车迪“扎”下最“险”的一针,便在此处。


毕竟,在2019年之前,并没有任何一家公园向这座城市15.9万只登记犬只“敞开大门”。


车迪开始默默展开调研:搜集来的400多份意见表中,反复出现“自由”的字眼,记录着景田片区遛狗族对活动空间的渴望;手机相册里,更是存满了小狗们挤在写字楼和小区楼下绿化带便溺的窘态。



“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平衡。”在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区城管局)以及莲花街道的支持下,这些诉求最终凝结成深圳首个宠物主题社区公园——


平衡木与跳高钻洞装置构成犬类游乐园和运动场;

骨头状座椅则成为养宠人士的社交据点;

双层“之”字门防止冲撞以外,还能区分“初访狗“和”“常客狗”;

最妙的是那道挂满狗子头像的隔离带,南坡晨练的广播体操与北坡撒欢的犬吠,在这里达成了微妙的和解……


被写字楼、居民楼三面围合的荒坡地,就这样蜕变成深圳打造宠物友好型城市的小小实验场。



“现在是人遛狗,不是狗遛人。”晨光里,咖啡杯与拾便袋在草坡上自然相碰——这场曾有争议的探索,成了新邻里关系的突破口。


在骨头状座椅区,六旬的张姨总带着他的京巴犬"福仔"准点报到。老人一边看狗子们在坡地上追逐,一边还和邻座交换养宠心得:"儿女在外地,它就是我晨练的伴儿。"


如今,景田北六街宠物公园成了跨代交流的温情驻点。青年男女在攀爬架旁交换微信时,常有遛完第三圈的退休教师驻足指点幼狗的训练技巧;自带狗粮分装盒的独居老人,会在宠物饮水池边收到年轻人递来的便携拾便袋。

正如特意搬到景田的小夫妻所言:“在这,狗是邻居,也是媒人,更是教会我们照拂彼此的家人。”

资料图。


“景田模式”出圈 ing


车迪的“针灸式”改造,不光让景田片区活起来了,还琢磨出一套能复制的“公园配方”。


从岩石园的石阵里到景蜜公园的廊架,会发现这十座主题公园都藏着“巧思”——交通主题乐趣园的迷你红绿灯让孩子在学步时就学会遵守规则;飞鸟园的缓坡栈道,让老人们遛弯儿不再是负担;熊大熊二主题区的林下座椅的间距、角度,全按日照轨迹计算,让人始终享受着阴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动,就像扎准了社区的“穴位”,从微观层面激活了整个街区的活力。



如今,“景田模式”在悄然蔓延。深圳新落成的宠物公园里,增设了大小狗分区和脚踏式饮水设备;某老旧社区复刻了“林下剧场”……


更让车迪意外的是,景华社区公园旁边的翠叶道咖啡街的火爆,打造了从“公园-公园道-社群运营”的公园新业态。“好的设计会自己生长,就像树有了根,风雨都是养分。”



“这不是孤例,是深圳给高密度城区开的‘药方’。”截至2023年底,景田北社区公园群接待了30多个考察团,已成为深圳公园绿地建设调研的示范案例。


但药方也有“副作用”。宠物主题公园的便池清理难题、暴雨后透水砖缝隙冒出的青苔、老旧设施维护成本、部分居民对“过度热闹”的抱怨……车迪的笔记本里存着127条居民建议,每条都是改良的种子。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