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艺术乡建:艺术振兴乡村困境与破局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5-18 | 203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艺术振兴乡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从碧山计划到许村计划,从浙江的松阳到福建的屏南,各地纷纷尝试通过艺术的力量唤醒沉睡的乡村,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然而,在这些充满希望的尝试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失败的案例。这些失败并非偶然,它们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图片

 一、艺术乡建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一)与村民需求和意愿脱节

 1. 缺乏情感认同

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的力量唤起乡村的活力,但许多项目却在一开始就忽略了村民的情感需求。以碧山计划为例,艺术家们带着现代艺术的理念进入乡村,试图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形式来改变乡村的面貌。然而,这些作品在村民眼中却显得格格不入。村民更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艺术,比如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艺术家们的作品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差异巨大,难以唤起村民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脱节,使得艺术乡建项目在一开始就失去了村民的支持。

图片

在碧山计划中,艺术家们在村子里安装了许多现代艺术装置。这些装置虽然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村民看来却显得“怪异”和“不实用”。村民们更希望看到能够融入他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比如传统的木雕、剪纸等手工艺的复兴。一位村民曾表示:“我们村里的老手艺人都快没人学了,这些现代艺术我们看不懂,也用不上。”这种情感上的隔阂,使得艺术乡建项目难以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

 2. 忽视村民主体性

艺术乡建的另一个问题是忽视了村民的主体性。许多项目由外部艺术家主导,村民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例如,在一些乡村计划中,艺术家和政府工作人员自行决定项目的主题和形式,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使得村民的主体性被压抑,难以形成共同参与的合力。村民感到自己被边缘化,对项目的参与度极低,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图片

在某乡村的艺术乡建项目中,艺术家们决定在村子里打造一个以“乡村记忆”为主题的艺术空间。然而,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没有与村民充分沟通,导致作品与村民记忆中的乡村形象不符。村民们表示:“我们村的记忆是那些老房子、老手艺,而不是这些抽象的装置。”由于村民的主体性被忽视,他们对项目的参与度极低,甚至有人在项目完成后表示:“这些艺术作品跟我们没关系,我们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

(二)过于理想化、艺术化

 1. 缺乏产业支撑

艺术乡建项目往往过于注重艺术活动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许村计划为例,虽然艺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家,但活动结束后,村庄的经济活动并未得到持续发展。由于缺乏与艺术相关的产业配套,如艺术作品的销售、艺术培训等,村庄的经济活力很快消退。艺术家们离开后,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这种缺乏产业支撑的艺术乡建项目,难以实现乡村的长期发展。

图片

在许村计划中,艺术节期间,村庄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然而,艺术节结束后,村庄的经济活动迅速降温。由于缺乏艺术产业的支撑,村民们无法通过艺术活动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一位村民说:“艺术节热闹是热闹,但热闹过后,我们还是得靠种地为生。”这种缺乏产业支撑的项目,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人气,但难以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与地方目标不一致

艺术乡建项目的目标往往过于单一,缺乏对乡村多元需求的综合考虑。碧山计划中,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艺术复兴乡村文化,而地方政府和村民更关注经济收益。艺术家们在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文化展览和艺术创作,但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带来经济收益。地方政府和村民认为项目“不接地气”,难以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这种目标上的分歧,使得艺术乡建项目难以达成共识和协同推进。

在碧山计划中,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复兴乡村文化,但地方政府和村民更关注经济收益。一位村民表示:“我们希望艺术能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不是只看到那些好看的展览。”由于目标不一致,艺术家和地方政府、村民之间难以形成合力,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图片

(三)商业化过度或不足

1. 过度商业化

一些艺术乡建项目在引入商业元素时,缺乏对乡村文化保护的约束机制,导致过度商业化。例如,一些古镇在引入艺术项目后,大量商家涌入,将古镇变成了“商品一条街”。原本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改造为千篇一律的店铺,艺术作品也被商业化包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这种过度商业化不仅破坏了乡村的文化生态,也使得艺术乡建失去了初衷。

在某古镇的艺术乡建项目中,大量商家涌入,将古镇变成了一个商业中心。原本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改造成了一排排的店铺,售卖着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一位游客表示:“这里已经没有古镇的味道了,到处都是商业气息。”这种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不仅破坏了乡村的文化生态,也使得艺术乡建失去了其文化复兴的初衷。

图片

2. 商业化不足

另一些艺术乡建项目则存在商业化不足的问题。以崔岗艺术村为例,虽然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入驻,但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艺术作品的销售渠道有限,村民和艺术家的收入难以保障。此外,艺术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因缺乏资金而滞后,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这种商业化不足的问题,使得艺术乡建项目难以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在崔岗艺术村,虽然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入驻,但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艺术作品的销售渠道有限。一位艺术家表示:“我们的作品虽然受到了游客的喜爱,但销售渠道有限,收入难以保障。”同时,艺术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因缺乏资金而滞后,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这种商业化不足的问题,使得艺术乡建项目难以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可持续性

 1. 项目短期化

许多艺术乡建项目依赖短期的政府投入或外部资金支持,缺乏长期规划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例如,某乡村在获得政府专项补贴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艺术节。然而,艺术节结束后,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支持,项目陷入停滞。村庄的基础设施和艺术作品因缺乏维护而逐渐破败。这种短期化的项目模式,难以实现乡村的长期发展。

图片

在某乡村的艺术乡建项目中,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艺术节的举办。艺术节期间,村庄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然而,艺术节结束后,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支持,项目陷入停滞。村庄的基础设施和艺术作品因缺乏维护而逐渐破败。一位村民表示:“艺术节热闹是热闹,但热闹过后,我们还是得靠种地为生。”这种短期化的项目模式,难以实现乡村的长期发展。

 2. 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艺术乡建项目在文化挖掘和传承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梳理。例如,某乡村在引入外来艺术形式后,逐渐淡化了本地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乡村文化逐渐失去特色。这种文化传承的中断,使得乡村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某乡村的艺术乡建项目中,虽然引入了许多现代艺术形式,但对本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不足。一位老手工艺人表示:“我们村的传统手工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但现在年轻人没人学了,这些艺术项目对我们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帮助不大。”这种文化传承的中断,使得乡村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图片

 二、流量与产业的平衡:艺术乡建的破局之路

 (一)流量的引入:结合当地文化与创新传播

1. 结合当地文化

艺术乡建项目在引入流量时,应注重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活动和旅游项目。以浙江松阳的陈家铺村为例,村里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通过举办“松阳过节”活动,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这种结合当地文化的艺术活动,不仅吸引了流量,还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在浙江松阳的陈家铺村,艺术乡建项目充分挖掘了当地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村里通过举办“松阳过节”活动,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春节期间,村里举办“非遗展示”活动,邀请当地手工艺人现场展示剪纸、竹编等传统技艺,同时邀请艺术家创作与民俗相关的现代艺术作品。这种结合当地文化的艺术活动,不仅吸引了流量,还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2. 创新传播方式

艺术乡建项目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创新传播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乡村的艺术活动和特色文化展示给更广泛的受众,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重庆武隆的荆竹村为例,村里建立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定期发布乡村美景、艺术活动和村民生活等内容。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荆竹村吸引了大量网络流量,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村里还与旅游博主合作,通过他们的推荐吸引更多游客。

在重庆武隆的荆竹村,村里建立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定期发布乡村美景、艺术活动和村民生活等内容。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荆竹村吸引了大量网络流量,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村里还与旅游博主合作,通过他们的推荐吸引更多游客。一位村民表示:“通过抖音,我们的村子被更多人知道了,游客也越来越多。”

图片

 (二)产业的支撑:发展特色产业与完善商业配套

1. 发展特色产业

艺术乡建项目应结合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挖掘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福建屏南的龙潭村为例,村里成立了手工艺品合作社,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村里还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开发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如制作手工豆腐、酿酒等。这些特色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收入,还将艺术流量转化为经济收益。

在福建屏南的龙潭村,村里成立了手工艺品合作社,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村里还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开发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如制作手工豆腐、酿酒等。一位村民表示:“通过合作社,我们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有了更好的销售渠道,收入也增加了。”

2. 完善商业配套

艺术乡建项目应注重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通过建设艺术展览馆、乡村民宿、餐饮设施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以浙江余杭的青山村为例,村里建设了艺术展览馆、乡村民宿、咖啡馆等商业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消费环境。同时,村里还引入了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完善的商业配套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浙江余杭的青山村,村里建设了艺术展览馆、乡村民宿、咖啡馆等商业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消费环境。同时,村里还引入了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手工艺品和农产品。一位村民表示:“有了这些商业设施,游客的体验更好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三)长期规划:文化传承与创新、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艺术乡建项目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建立传承机制,保护和传承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鼓励年轻人进行创新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以贵州安顺的石头寨村为例,村里成立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心,邀请老手工艺人传授技艺,同时鼓励年轻人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石头寨村的手工艺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同时,村里还定期举办文化传承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手工艺比赛等,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在贵州安顺的石头寨村,村里成立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心,邀请老手工艺人传授技艺,同时鼓励年轻人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石头寨村的手工艺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一位村民表示:“通过传承中心,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年轻人也更有兴趣学习了。”

 2. 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艺术乡建项目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资本引入、村民自筹等方式,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模式,实现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以浙江德清的五四村为例,村里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资本引入和村民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同时,村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这种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保障了艺术乡建项目的长期推进。

在浙江德清的五四村,村里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资本引入和村民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同时,村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一位村民表示:“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我们的项目有了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乡村旅游也让我们有了持续的收入。”

三、结语与展望

“艺术振兴乡村”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精心规划的复杂工程。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避免艺术与村民需求的脱节,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对乡村文化的破坏;既要注重流量的引入,又要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创新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性与商业性、流量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

艺术乡建的未来,需要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去探索,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去实践。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艺术乡建一定能够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