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村运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许多乡村在运营过程中常常陷入与区域规划脱节的困境,导致资源浪费、发展受限。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借力上位规划,避免单打独斗,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入了解上位规划
(一)主动沟通对接
乡村运营团队应主动与上级政府的规划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文旅部门等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例如,可以每月或每季度安排一次对接会议,了解最新的区域规划动态。通过这些会议,乡村运营团队能够及时获取区域规划的详细文件,包括文本、图纸、数据等。例如,区域的交通规划图可以明确乡村的交通优势和劣势,为乡村的交通设施建设和旅游线路规划提供依据。
以浙江省安吉县的鲁家村为例,乡村运营团队在初期多次与县规划部门沟通,获取了全县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分析,鲁家村发现自身位于生态旅游环线上,于是将自身定位为“田园综合体”,打造了“公司+村+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成功融入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二)参与规划研讨
乡村代表应积极参与区域规划的研讨会议,清晰、准确地表达乡村的发展诉求。例如,如果乡村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可以争取在区域规划中增加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同时,乡村应准备充分的乡村数据,如人口、资源、产业现状等,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例如,乡村可以提供土地资源数据,争取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中获得更多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乡村旅游设施。
江苏省苏州市的树山村在区域规划研讨中,村代表提供了详细的古村落保护数据和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成功争取到在区域规划中将树山村定位为“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示范村”,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找准自身定位
(一)明确特色优势
乡村应全面盘点自身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林地、农田)、文化资源(如历史建筑、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社会资源(如乡村能人、社会组织)。通过资源盘点,乡村可以明确自身的特色优势。例如,乡村可以对古建筑进行分类登记,为后续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依据。同时,乡村应结合区域规划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偏好和需求,结合乡村资源,确定特色项目。例如,如果区域规划强调亲子旅游,乡村可以开发亲子农事体验项目。
以四川省成都市的明月村为例,通过资源盘点发现当地有丰富的陶艺文化资源。结合区域规划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明月村定位为“陶艺文创村”,打造了陶艺工作室、陶艺体验课程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避免同质化竞争
乡村应对周边乡村的运营项目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差异化优势。例如,如果周边乡村以农家乐为主,本村可以开发高端民宿或特色手工作坊。同时,乡村应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乡村品牌,通过品牌宣传突出自身特色。例如,明月村通过“明月陶艺”品牌,将自身与周边乡村区分开来。
浙江省杭州市的径山村,周边乡村多以农家乐和茶园观光为主。径山村通过挖掘自身的禅茶文化和古村落文化,打造了“禅茶文化村”的品牌,开发了禅茶体验、古村落研学等项目,成功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强化区域协同
(一)推动产业联动
乡村应与周边乡村联合开发大型旅游项目或产业项目。例如,共同打造一条乡村旅游线路,将各村的特色景点和体验项目串联起来,实现游客资源共享。同时,乡村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与其他乡村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共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旅游交通环线等,降低运营成本。
以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民宿集群”为例,多个乡村联合开发民宿产业,形成了品牌效应。通过共享营销渠道和基础设施,各乡村的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建立合作机制
乡村应通过成立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例如,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乡村旅游项目,规范服务标准。同时,乡村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乡村在合作中都能获得相应的收益。例如,通过项目分红、游客分成等方式,激励各乡村积极参与合作。
四川省成都市的蒲江县明月村,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整合全村资源,统筹谋划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合作社,各村民宿、手工作坊等项目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借助多方力量
(一)争取政策支持
乡村运营团队应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的乡村振兴政策,了解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申报要求。例如,国家对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有专项资金支持,乡村运营团队要熟悉申报流程。同时,乡村应积极申报各类政策项目,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例如,申报“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桥驿镇为例,通过“乡村CEO”邓魁峰的努力,成功申报了多个乡村旅游项目,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打造了“桥驿小镇”乡村旅游品牌。
(二)引入社会资本
乡村应制定详细的招商计划,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参与乡村运营。例如,通过举办招商推介会,展示乡村的资源优势和项目前景。同时,乡村应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如PPP模式、股权合作模式等。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企业负责资金和技术投入,乡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共同分享项目收益。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