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药稻轮作: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5-05 | 34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中,药稻轮作作为一种创新的种植模式,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模式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

图片

(本文作者:江西九江庐山市华林镇药稻轮作产业示范区调研赋能)

 一、药稻轮作的起源与发展

药稻轮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农业中对土地利用的智慧。在古代,农民们就已经意识到单一作物种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病虫害滋生。因此,他们开始尝试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以达到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轮作的记载,书中提到通过种植不同作物来调节土壤肥力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然而,这种轮作模式在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更多是基于农民的经验和传统知识。

图片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土壤生态和作物生长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药稻轮作模式逐渐被重新发现并加以完善。它结合了水稻种植的稳定性和中药材种植的高附加值,通过科学规划种植时间和作物种类,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为药稻轮作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土壤检测技术、病虫害监测技术等,使得药稻轮作模式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药稻轮作模式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例如,在浙江武义,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训,推动药稻轮作模式的落地实施。武义县自2020年开始推广“水稻+浙贝母”模式,通过种植浙贝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四川乐山,稻药轮作被作为平坝区域农民稳粮增收的重要举措,集中连片发展稻药轮作面积达6万亩。主要种植川芎和泽泻,通过轮作模式,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在贵州黄平县,自2018年开始推广“水稻+太子参”轮作模式,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这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为药稻轮作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传统轮作的现代化转型

传统轮作模式虽然在古代已经有所应用,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科学认知,其效果和范围相对有限。现代药稻轮作模式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农业科技的优势,实现了从传统轮作到现代化种植的转型。例如,现代药稻轮作模式中,通过土壤检测技术,可以精准地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和营养成分,从而科学地安排施肥和种植计划。同时,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播种、精准灌溉和精准施肥,提高种植效率和作物产量。

图片

现代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种植与精准农业

现代药稻轮作模式中,智能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农民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策略。例如,在浙贝母种植过程中,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启动灌溉系统,确保土壤湿度适宜。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病虫害预测和防治更加科学和精准。通过对历年病虫害数据的分析,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壤条件,可以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政策支持与技术培训:推动药稻轮作模式的落地

政府在药稻轮作模式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开展技术培训,政府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例如,浙江武义县对药稻轮作的中药材种植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农民不仅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增强了对药稻轮作模式的信心。

图片

二、药稻轮作的模式与技术要点

药稻轮作模式的核心在于合理安排水稻和中药材的种植时间,确保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能够无缝衔接。常见的药稻轮作模式包括“水稻+浙贝母”“水稻+元胡”“水稻+川芎”“水稻+太子参”等。这些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

 水稻+浙贝母:高附加值与土壤改良的结合

以“水稻+浙贝母”模式为例,水稻在每年5-7月种植,浙贝母则在10月播种,次年5月收获。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收获后的土地空闲期,避免了土地闲置。在种植技术方面,浙贝母喜湿润环境,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排水和灌溉,防止根腐病的发生。同时,浙贝母的市场价格较高,每亩可产干贝母300-4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9000-12000元,经济效益显著。此外,浙贝母种植后的土壤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水稻种植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

 浙贝母种植的细节与技术要点

土壤准备:浙贝母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种植前,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斤,配合使用复合肥50-60斤,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疏松。

播种时间:浙贝母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溶液中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的发生。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