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浙贝母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出苗期和开花期,要确保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和蚜虫。根腐病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蚜虫可以通过黄板诱杀或生物农药进行控制。
收获与加工:浙贝母一般在次年5月收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将鲜贝母洗净,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确保产品质量。
水稻+川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水稻+川芎”模式中,水稻收获后(10月)种植川芎,次年5月收获。川芎喜湿润环境,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排水和灌溉,防止根腐病的发生。川芎每亩可产干品300-400斤,市场价格每斤10元左右,每亩收入可达3000-4000元。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通过中药材的种植改善了土壤肥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川芎种植后的土壤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水稻种植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
川芎种植的细节与技术要点
土壤选择:川芎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在种植前,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斤,配合使用复合肥50-60斤,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疏松。
播种时间:川芎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溶液中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的发生。
田间管理:川芎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出苗期和开花期,要确保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和蚜虫。根腐病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蚜虫可以通过黄板诱杀或生物农药进行控制。
收获与加工:川芎一般在次年5月收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将鲜川芎洗净,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确保产品质量。
水稻+太子参:高收益与劳动力优化的平衡
在“水稻+太子参”模式中,水稻收获后(10月)种植太子参,次年5月收获。太子参生长期间需注意防治根腐病和蚜虫。在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太子参每亩可产干品400-500斤,市场价格每斤30元左右,每亩收入可达1.2-1.5万元。太子参种植后的土壤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水稻种植提供更好的土壤条件。
太子参种植的细节与技术要点
土壤准备:太子参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在种植前,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斤,配合使用复合肥50-60斤,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疏松。
播种时间:太子参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溶液中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的发生。
田间管理:太子参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出苗期和开花期,要确保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和蚜虫。根腐病可以通过施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蚜虫可以通过黄板诱杀或生物农药进行控制。
收获与加工:太子参一般在次年5月收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将鲜太子参洗净,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确保产品质量。
三、药稻轮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药稻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水稻和中药材,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水稻种植获得稳定的粮食收入,还能通过中药材种植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例如,在贵州黄平县的“水稻+太子参”轮作模式中,每亩水稻可产800-900斤,收入约1500元;每亩太子参可产400-500斤,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农民每亩地的总收入可达1.65万元以上。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
土地利用率的提升:药稻轮作模式通过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作物种类,使得土地全年都能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在浙江武义县的“水稻+浙贝母”模式中,水稻收获后种植浙贝母,浙贝母收获后再种植水稻,土地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中药材种植的高附加值:中药材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种植中药材可以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例如,浙贝母每亩可产干品300-4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9000-12000元;川芎每亩可产干品300-400斤,按每斤1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3000-4000元;太子参每亩可产干品400-5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1.2-1.5万元。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药稻轮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收入,还带动了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产业的发展。例如,乐山市建立了中药材加工园区,发展川芎、泽泻等中药材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社会效益的多方面体现
药稻轮作模式的社会效益同样显著。首先,它保障了粮食安全。在不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轮作增加了中药材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种类,同时确保了粮食的稳定供应。例如,浙江武义县在推广药稻轮作模式时,明确要求在保障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中药材种植,确保粮食安全。
其次,药稻轮作模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水旱轮作,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改善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例如,在四川乐山市的稻药轮作模式中,通过种植川芎和泽泻,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改善了土壤肥力。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