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白伟岚:三十载匠心独运,绘就行业华彩篇章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7-29 | 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植物景观标准化之路的开拓者

白伟岚的学术生涯始于对园林植物的浓厚兴趣。她在风景园林植物设计标准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植根于系统的学术积累与长期的工程实践。她在1990年至1993年读研究生时,师从园林植物造景方面的权威学者苏雪痕教授,开展了园林植物生理和生态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她凭借对我国城市绿化植物的长期观测与调查,形成了对各地绿化植物资源的深度认知。


图片

1991年7月 穿着自己裁剪和手工缝制的服装


图片

1993年7月 硕士答辩


她在入职初期参与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居住区室外绿化环境组织与相关技术研究”,系统性地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后在2004年开展的苏州白塘植物公园工程设计中,作为植物景观专业负责人完成了全园的种植设计,该项目获得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市政公用工程二等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大量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背景从业者进入园林绿化行业,其园林植物专业知识的欠缺成为行业突出痛点。基于此,她整合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成果,结合中国植被区划学术成果与全国范围内的园林植物实地调研数据,完成了兼具工程指导性与植物造景科学性的国标图集:《环境景观——绿化种植设计03J012-2》。该图集针对我国9个典型城市的园林植物种类、常见品种及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进行梳理,构建了科学且具实操性的植物景观设计范式。作为我国首部该领域国家标准图集,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以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成为指导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文件,该图集同03J012-1《环境景观-室外工程细部构造》、04J012-3《环境景观-亭廊架之一》,共同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为行业标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风景区规划革新者

如果说植物景观的标准化是白伟岚职业生涯的起点,那么风景区规划的革新则是她攀登事业高峰的重要一步。三十余载春秋荏苒,回首初入“中国城建院”的岁月,那份对远方的向往,至今仍清晰如昨。初出茅庐的她,怀着一颗驿动的心,因向往能四处游历的工作特质,毅然选择投身于此。1992年实习期间,迎来职业生涯首个重要项目——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也开启了人生第一次飞行体验,乘坐苏联制造的图154客机,飞向未知而充满魅力的远方。


图片

1994年3月 怀孕5个月和同事出差在宜昌


自此,因工作之故,她得以踏遍祖国广袤大地。无论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总能收获纯粹的身心愉悦。至今,诸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项目踏勘的情景仍令人难忘。2002 - 2003年,她主持福建闽侯十八重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时,条件异常艰苦。在伏天里露营二夜,景区彼时无路可行,陪同考察的挑夫现场挥刀砍出小道。该项目规划中她首次应用GIS技术,结合风景区地形地貌、景点分布与游览线路,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图片


2006年,她主持的漳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项目,遍历当地所有县市开展实地踏查,将资源评价、旅游产业开发、道路交通组织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风景资源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该规划成果斐然,荣获2008年度国际风景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景观规划优秀奖(二等奖),与荣获一等奖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一同闪耀国际舞台。


图片


2007年,在吉林长白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工作中,完成了从北坡到西坡的艰难穿越。长达一天的跋涉,致使她双腿次日肿胀不堪,即便如此,第二天仍坚持前往天池考察。疲惫与幸福交织,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2014年,主持山西壶关太行大峡谷总体规划时,在石灰岩陡壁间穿梭,最惊险处需沿着陡峭的梯道垂直下降200米。尽管险象环生,但每一次深入自然、探索景区,都让她满怀欣喜。


图片


在每一个景区规划项目中,她都倾注了满腔热爱与激情。当置身自然,尘世烦恼皆抛诸脑后。而看到这些规划最终落地实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资源合理利用,更让她深感职业价值与意义所在。

健康社区营造的筑梦人

在风景园林的领域里,白伟岚不仅是一位规划师,更是一位筑梦人。自1993年踏入职业生涯,她便与城市社区结下不解之缘。在国家“九五”课题《居住区环境质量及保障技术》中,开启了对城市社区的系统性探索。研究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典型城市社区,深入剖析不同地域居民对社区建设及室外环境组织的多元需求。她躬身调研,着眼各地植物材料的丰富程度与景观美学表现,撰写系列研究报告,为社区环境研究积累了详实的一手资料。


时光流转至“十二五”期间,她围绕“建筑室外环境改善技术集成示范与评价”展开攻关。针对社区小气候改善、水文调节功能加强、立体绿化体系构建以及社区水环境营造等关键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从生态维度出发,探寻提升社区舒适宜居的路径,力求让居民在城市空间中感受到自然的温度与生活的惬意。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她锚定“社区生态环境更新”这一前沿问题,聚焦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智慧管控技术创新。在“十二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边界,开展水热协同的微气候调节技术研发,探索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并着力攻克花粉致敏污染控制难题。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与理论突破,构建起更完善的社区生态环境更新体系。


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其室外环境品质直接关乎民生福祉与居民健康。历经三个“五年计划”的持续深耕,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四好”建设理念,她在社区更新领域不断探索实践,为新时代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期望为构建更宜居、更健康、更智慧的城市社区贡献力量。

图片

节约型绿地建设的先锋

城镇园林绿化作为风景园林行业的重要构成,在“十一五”期间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呈现出绿地面积快速扩张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管理养护压力。在此背景下,住建部联合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其中,由白伟岚主持的“节约型绿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聚焦园林绿化植物的科学筛选、绿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挥、绿地雨洪消纳功能的有效释放及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等核心技术问题,通过系统性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该研究成果因其前瞻性与实用性,至今仍是指导园林绿化行业实践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了关键支撑。该项目获得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进入“十三五”时期,她进一步拓展研究维度,参与“城市群生态空间修复技术研究”,致力于推动城市群生态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融合,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助力。

图片

蓝绿协同的海绵城市建设的践行者

近10多年来,白伟岚的研究工作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特征。依托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战略契机,与市政给排水及环境工程领域专家开展深度学术交流与系统合作,探索城市市政排水体系中三套雨水系统与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有机融合,明确了不同类型绿色开放空间在雨洪消纳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机制,为构建以绿色空间为载体的城市韧性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


在“十二五”水专项研究期间,编制首部海绵城市国标图集《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推动灰绿协同雨水系统联动,充分释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综合效益,这部国标图集,成为各地海绵城市源头减排的设计蓝本,为绿色空间发挥海绵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导,有效支撑了行业实践发展,并荣获2019年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工程标准设计一等奖。


凭借在跨学科领域的深耕与实践成果,她在行业内获誉“风景园林领域中对市政及排水专业认知最深的专家”。她持续参与国家海绵城市从试点到示范各阶段的评估验收工作,为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同时,致力于年轻团队的培养与带领,通过实践引领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的深度发展,为行业在该领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与技术储备。


图片


白伟岚,这位在风景园林领域深耕三十余载的建设者,用她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从植物景观的标准化探索到风景区规划的革新实践,从健康社区的温馨营造到节约型绿地建设的先锋引领,再到城市蓝绿协同建设的跨界融合,她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为构建更宜居、更健康、更智慧的城市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素材来源:绿色发展中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