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景观标准化之路的开拓者
白伟岚的学术生涯始于对园林植物的浓厚兴趣。她在风景园林植物设计标准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植根于系统的学术积累与长期的工程实践。她在1990年至1993年读研究生时,师从园林植物造景方面的权威学者苏雪痕教授,开展了园林植物生理和生态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她凭借对我国城市绿化植物的长期观测与调查,形成了对各地绿化植物资源的深度认知。 1991年7月 穿着自己裁剪和手工缝制的服装 1993年7月 硕士答辩 她在入职初期参与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居住区室外绿化环境组织与相关技术研究”,系统性地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后在2004年开展的苏州白塘植物公园工程设计中,作为植物景观专业负责人完成了全园的种植设计,该项目获得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市政公用工程二等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大量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背景从业者进入园林绿化行业,其园林植物专业知识的欠缺成为行业突出痛点。基于此,她整合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成果,结合中国植被区划学术成果与全国范围内的园林植物实地调研数据,完成了兼具工程指导性与植物造景科学性的国标图集:《环境景观——绿化种植设计03J012-2》。该图集针对我国9个典型城市的园林植物种类、常见品种及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进行梳理,构建了科学且具实操性的植物景观设计范式。作为我国首部该领域国家标准图集,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以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成为指导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文件,该图集同03J012-1《环境景观-室外工程细部构造》、04J012-3《环境景观-亭廊架之一》,共同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为行业标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风景区规划革新者 如果说植物景观的标准化是白伟岚职业生涯的起点,那么风景区规划的革新则是她攀登事业高峰的重要一步。三十余载春秋荏苒,回首初入“中国城建院”的岁月,那份对远方的向往,至今仍清晰如昨。初出茅庐的她,怀着一颗驿动的心,因向往能四处游历的工作特质,毅然选择投身于此。1992年实习期间,迎来职业生涯首个重要项目——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也开启了人生第一次飞行体验,乘坐苏联制造的图154客机,飞向未知而充满魅力的远方。 1994年3月 怀孕5个月和同事出差在宜昌 自此,因工作之故,她得以踏遍祖国广袤大地。无论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总能收获纯粹的身心愉悦。至今,诸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项目踏勘的情景仍令人难忘。2002 - 2003年,她主持福建闽侯十八重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时,条件异常艰苦。在伏天里露营二夜,景区彼时无路可行,陪同考察的挑夫现场挥刀砍出小道。该项目规划中她首次应用GIS技术,结合风景区地形地貌、景点分布与游览线路,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2006年,她主持的漳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项目,遍历当地所有县市开展实地踏查,将资源评价、旅游产业开发、道路交通组织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风景资源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该规划成果斐然,荣获2008年度国际风景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景观规划优秀奖(二等奖),与荣获一等奖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一同闪耀国际舞台。 2007年,在吉林长白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工作中,完成了从北坡到西坡的艰难穿越。长达一天的跋涉,致使她双腿次日肿胀不堪,即便如此,第二天仍坚持前往天池考察。疲惫与幸福交织,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2014年,主持山西壶关太行大峡谷总体规划时,在石灰岩陡壁间穿梭,最惊险处需沿着陡峭的梯道垂直下降200米。尽管险象环生,但每一次深入自然、探索景区,都让她满怀欣喜。 在每一个景区规划项目中,她都倾注了满腔热爱与激情。当置身自然,尘世烦恼皆抛诸脑后。而看到这些规划最终落地实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资源合理利用,更让她深感职业价值与意义所在。 健康社区营造的筑梦人 在风景园林的领域里,白伟岚不仅是一位规划师,更是一位筑梦人。自1993年踏入职业生涯,她便与城市社区结下不解之缘。在国家“九五”课题《居住区环境质量及保障技术》中,开启了对城市社区的系统性探索。研究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典型城市社区,深入剖析不同地域居民对社区建设及室外环境组织的多元需求。她躬身调研,着眼各地植物材料的丰富程度与景观美学表现,撰写系列研究报告,为社区环境研究积累了详实的一手资料。 时光流转至“十二五”期间,她围绕“建筑室外环境改善技术集成示范与评价”展开攻关。针对社区小气候改善、水文调节功能加强、立体绿化体系构建以及社区水环境营造等关键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从生态维度出发,探寻提升社区舒适宜居的路径,力求让居民在城市空间中感受到自然的温度与生活的惬意。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她锚定“社区生态环境更新”这一前沿问题,聚焦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智慧管控技术创新。在“十二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边界,开展水热协同的微气候调节技术研发,探索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并着力攻克花粉致敏污染控制难题。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与理论突破,构建起更完善的社区生态环境更新体系。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