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与路径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8-01 | 8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而城乡融合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不仅仅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简单互动,更是一种深度的协同发展模式,它要求打破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文将从城乡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多种策略与路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要素流动与配置:城乡融合的基础


(一)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

人口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要素之一。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同时也阻碍了城市人才向乡村的流动。为此,必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完善城市落户政策,降低落户门槛,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应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零门槛”。例如,一些中小城市取消了购房落户、就业落户等限制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同时,建立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例如,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通过设立乡村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建设乡村人才公寓等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乡村人才振兴计划”,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场地支持。例如,返乡创业大学生张伟在余杭区创办了一家农产品电商公司,通过政府提供的创业基金和免费的办公场地,公司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

图片


 (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村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不平等的要素交换格局,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在人才方面,设立乡村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对到乡村创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等给予创业补贴、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吸引人才向乡村流动。同时,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技术下乡。例如,福建省南平市自1999年起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了乡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资金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如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引导资金流向乡村。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乡村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吸引了多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乡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技术方面,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整合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整合了全市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民提供在线技术咨询、病虫害诊断、农资采购等服务,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


(三)优化乡村建设投入机制

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长期以来,乡村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建立政府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应将乡村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设立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发展等项目,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此外,还应增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同时,探索建立“政府 + 银行 + 担保”合作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基金,为乡村建设项目提供担保,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为乡村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在山东省青岛市,当地政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一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项目。例如,某农村污水处理项目通过PPP模式,吸引了社会资本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覆盖多个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图片


二、产业协同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


(一)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强化科技赋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智能农业装备、生物育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在种植业中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在养殖业中应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养殖管理流程,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整合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例如,广东省广州市通过建设“农业科技服务联盟”,整合了全市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民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整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资源,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平台。例如,在示范园内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同时,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壮大镇域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乡村布局,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此外,还应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 + 旅游”“农业 + 文化”等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例如,建设一批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同时,推动“农业 + 文化”融合,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升乡村产品附加值。

在江苏省苏州市,当地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吸引了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例如,某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收购农户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加工成罐头产品后出口国外,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此,必须支持返乡入乡创业,设立返乡入乡创业基金,为返乡入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项目孵化支持。例如,对返乡入乡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项目的创业者,给予一定额度的创业贷款和贴息支持。同时,建立返乡入乡创业园,提供场地、设施、技术等创业服务。此外,还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保底分红 + 入股”模式,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建立订单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通过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订单农业中的市场风险。

在河南省信阳市,当地政府通过设立“返乡创业基金”,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例如,返乡创业青年李明在家乡创办了一家乡村旅游公司,通过政府提供的创业基金和场地支持,公司发展迅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


(一)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乡村的发展。为此,必须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同时,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通过教师轮岗、支教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紧密型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分级诊疗。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培养、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集中供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鼓励农村老年人之间开展互助服务。

在湖南省长沙市,当地政府通过“城乡教师交流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安排100名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长沙市还通过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整合了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和分级诊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图片

 

(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优化城乡客运线路布局,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提升农村水利设施水平,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加强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农村的应用。

在四川省成都市,当地政府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公路条件,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同时,成都市还通过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此外,成都市通过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清洁能源,降低了生活成本。


 四、文化与生态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


 (一)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乡村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场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认证、非遗活化等方式,提升乡村产品附加值。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乡村艺术节等,展示乡村文化魅力。

在福建省泉州市,当地政府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场景。例如,某乡村文化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方式,让游客了解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加强乡村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为此,必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加强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让农民在生态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

在浙江省安吉县,当地政府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建设了生态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安吉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余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五、制度与政策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一)破除制度性约束

制度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一系列制度性约束,这些约束严重阻碍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必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或降低城市落户门槛,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零门槛”。建立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入市。

在广东省佛山市,当地政府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限制,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零门槛”。同时,佛山市通过建立“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


 (二)创新政企联动模式

城乡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为此,必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项目库,定期发布乡村建设项目信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乡村建设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

在江苏省无锡市,当地政府通过建立“政企联动平台”,定期发布乡村建设项目信息,吸引了多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例如,某企业通过政企合作模式,投资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工厂,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图片


六、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乡村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东部地区应依托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农业、智慧农业、农业服务业等。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推动农业产业国际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应聚焦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协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在浙江省嘉兴市,当地政府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同时,嘉兴市通过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推动农产品出口,提升了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旅游”,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如“西江千户苗寨”,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片区化发展模式

片区化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为此,必须整合多个村庄资源,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实现组团联动发展。建立组团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各村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组团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组团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浙江省德清县,当地政府通过整合多个村庄资源,打造了“莫干山乡村旅游片区”,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建立“组团发展协调机制”,各村庄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客源共享,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