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而城乡融合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不仅仅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简单互动,更是一种深度的协同发展模式,它要求打破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文将从城乡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多种策略与路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要素流动与配置:城乡融合的基础
(一)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
人口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要素之一。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同时也阻碍了城市人才向乡村的流动。为此,必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完善城市落户政策,降低落户门槛,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应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零门槛”。例如,一些中小城市取消了购房落户、就业落户等限制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同时,建立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例如,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通过设立乡村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建设乡村人才公寓等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乡村人才振兴计划”,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场地支持。例如,返乡创业大学生张伟在余杭区创办了一家农产品电商公司,通过政府提供的创业基金和免费的办公场地,公司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
(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村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不平等的要素交换格局,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在人才方面,设立乡村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对到乡村创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等给予创业补贴、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吸引人才向乡村流动。同时,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技术下乡。例如,福建省南平市自1999年起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了乡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资金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如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引导资金流向乡村。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乡村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吸引了多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乡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技术方面,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整合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整合了全市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民提供在线技术咨询、病虫害诊断、农资采购等服务,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
(三)优化乡村建设投入机制
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长期以来,乡村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建立政府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应将乡村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设立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发展等项目,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此外,还应增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同时,探索建立“政府 + 银行 + 担保”合作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基金,为乡村建设项目提供担保,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为乡村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在山东省青岛市,当地政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一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项目。例如,某农村污水处理项目通过PPP模式,吸引了社会资本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覆盖多个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二、产业协同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
(一)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强化科技赋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智能农业装备、生物育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在种植业中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在养殖业中应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养殖管理流程,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