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与路径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8-01 | 83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文化与生态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


 (一)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乡村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场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认证、非遗活化等方式,提升乡村产品附加值。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乡村艺术节等,展示乡村文化魅力。

在福建省泉州市,当地政府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场景。例如,某乡村文化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方式,让游客了解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加强乡村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为此,必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加强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让农民在生态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

在浙江省安吉县,当地政府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建设了生态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安吉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余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五、制度与政策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一)破除制度性约束

制度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一系列制度性约束,这些约束严重阻碍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必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或降低城市落户门槛,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零门槛”。建立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入市。

在广东省佛山市,当地政府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限制,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零门槛”。同时,佛山市通过建立“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


 (二)创新政企联动模式

城乡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为此,必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项目库,定期发布乡村建设项目信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乡村建设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

在江苏省无锡市,当地政府通过建立“政企联动平台”,定期发布乡村建设项目信息,吸引了多家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例如,某企业通过政企合作模式,投资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工厂,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图片


六、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乡村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东部地区应依托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农业、智慧农业、农业服务业等。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推动农业产业国际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应聚焦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协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在浙江省嘉兴市,当地政府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同时,嘉兴市通过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推动农产品出口,提升了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旅游”,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如“西江千户苗寨”,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片区化发展模式

片区化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为此,必须整合多个村庄资源,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实现组团联动发展。建立组团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各村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组团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组团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浙江省德清县,当地政府通过整合多个村庄资源,打造了“莫干山乡村旅游片区”,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建立“组团发展协调机制”,各村庄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客源共享,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