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融合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城乡融合视域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多种策略与路径带动县域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一、规划引领与资源配置: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一)统筹城乡规划:绘制乡村振兴的蓝图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县域统筹、镇村联动”的规划体系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例如,浙江省德清县通过编制《德清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将全县乡村划分为特色农业发展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生态保育区等不同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域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这种分区规划不仅避免了乡村建设的无序性和同质化竞争,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蓝图。同时,运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乡村的土地、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进行全面评估,能够为科学规划提供精准依据。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测绘获取乡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地貌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乡村人口流动、产业分布等情况,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例如,一些古村落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故事,这些资源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点。通过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规划应注重生态优先,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例如,某些山区乡村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整合资源配置: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是关键。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财政资金集中使用,优先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和项目。例如,江苏省沛县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资金,集中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这种资金整合方式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还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也是整合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乡村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例如,江西省余干县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乡村振兴贷”“农业产业贷”等,满足乡村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也是整合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例如,四川省崇州市通过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将闲置宅基地流转给社会资本用于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将闲置的集体土地、房屋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二、要素流动与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一)促进要素流动:打破城乡壁垒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要素的自由流动。破除“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是促进人口要素流动的重要举措。例如,山东省寿光市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同时鼓励返乡创业,促进了人口双向流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促进土地要素流动的关键。例如,安徽省旌德县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明确,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力度,是促进资金要素流动的重要保障。例如,江西省余干县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乡村振兴贷”“农业产业贷”等,满足乡村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交易规则,能够进一步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促进要素流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城镇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等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设立创业补贴、提供免费培训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二)推动产业发展:构建乡村经济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由“种养卖”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河南省正阳县通过引进油脂加工企业,将花生种植与加工产业相结合,延长了花生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品牌知名度。例如,黑龙江省五常市通过打造“五常大米”品牌,提升了大米的市场价值和品牌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能够实现农民、企业、合作社等多方共赢。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策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云南省元阳县依托梯田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元阳梯田”旅游品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例如,江苏省句容市通过培育家庭农场,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业 + 文化 + 旅游”“农业 + 加工 + 物流”等融合模式,能够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山东省潍坊市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网络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标志。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市政服务范围,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护,是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的关键。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将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统一规划,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例如,江苏省昆山市通过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同时,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污水处理率。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需要注重农村交通网络的完善。良好的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农村居民的出行,还能促进农产品的运输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例如,一些山区乡村通过修建盘山公路和桥梁,改善了交通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通信网络的建设也不容忽视。通过提升农村网络覆盖和信号质量,可以为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目标。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建立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例如,福建省厦门市通过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通过送教下乡、远程教学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广东省广州市通过开展“百校扶百校”活动,组织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例如,贵州省遵义市通过建设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让农村学生能够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医疗服务均等化方面,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布局,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推进医共体建设。例如,安徽省天长市通过组建医共体,将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整合为一个医疗联合体,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水平。例如,江西省南昌市通过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例如,山东省青岛市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医保报销范围等措施,减轻了农村居民医疗负担。
养老服务均等化方面,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三级网络,健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例如,江苏省常州市通过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关爱之家,形成了农村养老服务三级网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方式,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例如,浙江省宁波市通过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点,组织农村老年人开展互助养老活动,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治理优化与农民参与:凝聚乡村振兴的力量
(一)完善治理机制: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有效的治理机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现代治理体系,完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治理机制,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例如,浙江省桐乡市通过建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行政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例如,江苏省盐城市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将农村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党小组长和若干党员联系户,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措施。例如,湖南省长沙市通过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加强农村民主监督,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治理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法治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能够有效减少农村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德治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能够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激发农民主体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分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例如,江苏省泰州市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和技术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能力。搭建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平台,让农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例如,浙江省宁波市通过建立村民议事厅、村民代表会议等平台,让农民参与乡村规划、项目建设等决策过程,提高了农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在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农村创业人才。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五、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塑造乡村振兴的灵魂
(一)挖掘文化资源: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注重文化赋能,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之中。例如,安徽省黄山市通过挖掘徽州文化资源,举办徽州民俗文化节、徽剧演出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了乡村文化吸引力。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古建筑、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例如,福建省南靖县通过建立土楼保护机制,对土楼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发展土楼文化旅游,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通过开展乡村文化传承活动,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山东省临沂市通过开展“乡村记忆工程”,组织农村老艺人、老工匠传授传统技艺,培养了一批乡村文化传承人。
在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一些乡村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活动,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现代感的文创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展示乡村文化资源,能够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乡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及地域元素,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前谋划相关业态、构建品牌化运营体系。例如,江苏省宜兴市通过打造“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品牌,将乡村旅游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骑行观光,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营销活动,提高乡村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四川省蒲江县通过举办“蒲江丑柑”品牌推介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提高了蒲江丑柑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乡村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例如,浙江省丽水市通过注册“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对品牌使用的监管,保障了品牌的质量和信誉。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通过挖掘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品牌更多的文化价值,能够提升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讲述农产品的品牌故事,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融入其中,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举办品牌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六、片区化与组团式发展:拓展乡村振兴的空间
(一)片区化推进:实现城乡融合的整体突破
城乡融合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以“县域统筹—片区推进—组团发展”为思路,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实施“西控”战略,将西部山区划分为生态保护片区、生态旅游片区和特色农业片区,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一县一片”“一片一策”的发展格局,推动城乡融合从“点状开花”走向“片区突破”。例如,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实施“三区三片”发展战略,将全市划分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等三个功能区和阳澄湖片区、太湖片区、长江片区等三个特色片区,每个片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发展策略,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
在片区化推进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加强片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提升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片区的整体竞争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组团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集群化
组团式发展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组团式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浙江省德清县通过建立莫干山民宿联盟,将周边村庄的民宿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了客源共享、品牌共建、服务提升。推动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例如,江苏省泰兴市通过发展黄桥小提琴产业集群,将周边村庄的小提琴生产企业、零部件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整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例如,湖南省长沙市通过实施“一圈两带多点”发展战略,将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纳入都市圈范围,通过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在组团式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产业创新和升级。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能够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智慧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乡村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七、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的保障
(一)区域化党建: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党建引领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构建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基层党建体制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体系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建立城乡党建联盟,将城市社区党组织、农村党组织、企业党组织等整合起来,形成了城乡党建一体化格局。吸纳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县域城乡互通共融的基层党建格局。例如,浙江省宁波市通过开展“红色物业”建设,将社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职责和任务。例如,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建立党建目标责任制,将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分解到各级党组织,确保了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活动,组织党员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帮困等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机制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机制创新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动力。推动政府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制。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开展“三治融合”试点,探索建立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将基层党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激发城乡居民文明创建共建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江苏省徐州市通过开展“党建 + 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意识。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将城乡融合发展成效纳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县(市、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机制创新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政策创新。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人才政策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农村和农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载体。通过规划引领与资源配置、要素流动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治理优化与农民参与、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片区化与组团式发展以及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策略与路径,可以有效带动县域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