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村运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但这些资源往往处于“沉睡”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将乡村打造成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是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仅靠村干部和村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乡村运营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多方的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一、乡村运营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一)资源盘活的难度
乡村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林、湖泊、农田、古建筑等,这些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这些资源大多处于未开发或低效利用的状态。要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乡村的自然景观可能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但要将其打造成吸引游客的景点,需要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和营销。以浙江安吉的余村为例,余村曾经以开矿为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村里聘请了专业的生态规划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将废弃的矿山改造成生态公园,将旧厂房改造成民宿和农家乐,成功转型为生态旅游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村民收入大幅提高。这一转变不仅需要对生态环境的深刻理解和保护意识,还需要专业的设计和运营能力,才能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
具体来说,生态规划团队首先对余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识别出需要修复和保护的区域。他们制定了详细的生态修复计划,包括植被恢复、水体治理和土壤改良等措施。在规划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如生态步道、观景台和生态教育中心。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内容。通过专业的营销策略,余村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一个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产业转型的挑战
传统产业向文旅、农旅融合等现代产业转变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对市场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具备整合产业链的能力。例如,将传统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开发采摘体验、农家乐等项目,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农产品的供应、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这超出了普通村干部和村民的能力范围。以山东寿光为例,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传统农业非常发达。近年来,寿光通过引进专业的农业旅游运营团队,开发了蔬菜采摘园、蔬菜博物馆等项目,将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一转型过程需要专业的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和运营管理,才能确保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农业旅游运营团队首先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游客对农业旅游的需求和偏好。他们发现,游客对参与性、体验性强的项目兴趣浓厚。因此,团队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蔬菜采摘、有机蔬菜种植体验等。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团队还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标准化的种植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在运营管理方面,团队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了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和营销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寿光的农业旅游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产业转型案例。
二、农民在乡村运营中的核心地位
(一)农民的参与是基础
乡村是农民的家园,他们对乡村的资源和资产有着天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农民的参与不仅是乡村运营的道德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农民对当地的土地、水源等资源有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是乡村运营不可或缺的财富。在福建永泰的月洲村,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的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河道、修复古建筑,还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合作社,开发了特色旅游项目,如竹筏漂流、古村探秘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的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环境质量,还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具体来说,月洲村的村民们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利用自己对当地环境的熟悉,清理河道中的垃圾和淤泥,修复了受损的古建筑。在旅游开发方面,村民们积极参与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竹筏漂流项目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水系,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古村探秘项目则结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说,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通过这些项目,村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升了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利益绑定的重要性
要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必须将他们的利益与乡村运营紧密绑定。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能够分享乡村发展的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一些乡村通过成立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参与乡村产业的运营,年终根据盈利情况进行分红。在贵州六盘水的盘州市,当地成立了刺梨种植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种植、加工和销售刺梨产品。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年终还能根据合作社的盈利情况获得分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利益绑定机制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还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的建设和运营。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