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要素市场改革试点城市视域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融合实践与路径探索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9-19 | 1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素市场改革试点城市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思路。本文将从土地、人力资源、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与乡村建设的融合实践出发,深入探讨在要素市场改革试点城市视域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融合实践与路径探索,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创新融合实践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乡村建设融合

土地是乡村建设的基础资源,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对于乡村的宜居宜业建设至关重要。在重庆的试点区域,一些村庄通过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并且提供住房安置保障。例如,某村通过集中建设农民公寓,让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居住条件,同时村庄利用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打造了乡村休闲公园和小型商业街区。这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此外,重庆还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一些村庄将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评估、挂牌出让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比如,某村将一块闲置多年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与一家文旅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乡村民宿集群。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按比例分红。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乡村的宜业性。

图片

(二)人力资源要素流动与乡村发展融合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力资源要素的流动对于乡村的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苏南重点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到乡村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办公场地租金补贴等。例如,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创办了一家农产品电商公司。当地政府为其提供了1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并免除了前两年的办公场地租金。同时,还组织了电商培训课程,帮助其提升运营能力。该电商公司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农产品的销售难题,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建立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有效衔接机制,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一些在乡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而通过衔接机制获得了相应的学历认可。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还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持。

(三)技术要素与乡村产业融合

技术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要素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对于乡村的宜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一些科研机构与乡村企业合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推动乡村产业技术创新。例如,某科研机构将其研发的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入股一家乡村农业企业,双方共同建立了现代化的种植基地。科研机构负责技术指导和研发升级,企业负责生产运营和市场销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试点城市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担任科技特派员。这些特派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比如,在某试点城市的一个山区村庄,科技特派员指导村民种植特色水果品种,并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帮助,该村庄的水果产量大幅提高,品质也得到了市场认可,村民收入显著增加,乡村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

(四)资本要素与乡村建设融合

资本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资本要素与乡村建设的融合对于乡村的宜居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长株潭地区探索的农村产权抵质押处置方式,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一些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如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等产品。例如,某乡村的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从银行获得了50万元的贷款,用于扩大种植规模和购置先进农业设备。这不仅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还推动了乡村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过建立并购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一些社会资本通过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如,一家社会资本企业与某乡村合作,投资建设了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回收处理站。企业负责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还提升了乡村的宜居性,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二、路径探索

(一)加强规划引领与政策支持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蓝图,政策是乡村建设的保障。要素市场改革试点城市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时,注重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和村民需求。例如,某试点城市在编制乡村规划时,组织村民代表、专家和规划编制人员共同参与,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村民对居住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使规划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