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社区参与与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
(一)村民参与机制
村民是乡村运营的主体。参与渠道拓展方面,拓宽村民参与乡村运营的渠道。例如,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村民参与乡村规划、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决策过程;设立村民意见箱、在线反馈平台等,及时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激励措施方面,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运营。例如,对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荣誉表彰;优先安排参与乡村产业项目的村民就业,增加其收入。
福建省宁德市的下党村,通过拓宽村民参与渠道和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下党村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乡村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方案,让村民参与决策过程。同时,设立村民意见箱和在线反馈平台,及时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参与渠道拓展:在参与渠道拓展方面,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参与渠道,方便村民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例如,除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会外,还可以通过村民小组会议、社区座谈会等形式,让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同时,可以通过设立村民意见箱、在线反馈平台等方式,及时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村民的声音能够被听到。
参与激励措施:在参与激励措施方面,需要根据村民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例如,对于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发放生活用品、农产品等;对于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民,可以给予荣誉表彰,如授予“乡村建设先进个人”称号等。同时,可以通过优先安排就业、提供创业支持等方式,增加村民的收入,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运营。
参与能力提升:在村民参与过程中,需要提升村民的参与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议事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其他乡村的成功经验,拓宽村民的视野,提升村民的参与水平。
(二)乡村治理创新
乡村治理是乡村运营的重要保障。基层治理模式优化方面,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例如,推行“党建 + 乡村治理”模式,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村民的参与行为量化为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公共服务。利益协调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化解乡村运营中的矛盾和冲突。例如,设立矛盾调解委员会,及时调解村民与企业、游客之间的纠纷;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权益。
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径山村,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径山村推行“党建 + 乡村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同时,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村民的参与行为量化为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公共服务,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基层治理模式优化:在基层治理模式优化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例如,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党员先锋活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可以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村民的参与行为量化为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公共服务,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
利益协调机制:在利益协调机制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矛盾调解机制。例如,设立矛盾调解委员会,由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党员干部等组成,及时调解村民与企业、游客之间的纠纷。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权益,避免因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矛盾。
治理效果评估: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治理效果,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治理策略。例如,通过开展村民满意度调查,了解村民对乡村治理的满意度;通过分析乡村治理中的问题和矛盾,及时调整治理措施,提升治理效果。
(三)文化传承与社区凝聚力提升
文化传承与社区凝聚力是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例如,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传承民俗文化等,让乡村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社区凝聚力提升方面,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社区凝聚力。例如,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民俗活动等,让村民共同参与,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进邻里互助,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山东省寿光市的三元朱村,通过加强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提升,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氛围。三元朱村修复了古建筑,保护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了民俗文化,让乡村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同时,通过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邻里互助,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
文化传承保护: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例如,修复古建筑,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通过开展培训活动,传承传统技艺;传承民俗文化,通过举办民俗活动,让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同时,可以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社区凝聚力提升:在社区凝聚力提升方面,需要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增强村民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例如,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民俗活动等,让村民共同参与,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进邻里互助,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同时,可以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为村民提供活动空间,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