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团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集群化
组团式发展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组团式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浙江省德清县通过建立莫干山民宿联盟,将周边村庄的民宿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了客源共享、品牌共建、服务提升。推动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例如,江苏省泰兴市通过发展黄桥小提琴产业集群,将周边村庄的小提琴生产企业、零部件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整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例如,湖南省长沙市通过实施“一圈两带多点”发展战略,将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纳入都市圈范围,通过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在组团式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产业创新和升级。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能够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智慧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乡村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七、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的保障
(一)区域化党建: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党建引领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构建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基层党建体制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体系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建立城乡党建联盟,将城市社区党组织、农村党组织、企业党组织等整合起来,形成了城乡党建一体化格局。吸纳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县域城乡互通共融的基层党建格局。例如,浙江省宁波市通过开展“红色物业”建设,将社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职责和任务。例如,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建立党建目标责任制,将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分解到各级党组织,确保了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活动,组织党员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帮困等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机制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机制创新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动力。推动政府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制。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开展“三治融合”试点,探索建立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将基层党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激发城乡居民文明创建共建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江苏省徐州市通过开展“党建 + 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意识。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将城乡融合发展成效纳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县(市、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机制创新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政策创新。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人才政策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农村和农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载体。通过规划引领与资源配置、要素流动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治理优化与农民参与、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片区化与组团式发展以及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策略与路径,可以有效带动县域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