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法治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能够有效减少农村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德治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能够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激发农民主体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分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例如,江苏省泰州市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和技术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能力。搭建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平台,让农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例如,浙江省宁波市通过建立村民议事厅、村民代表会议等平台,让农民参与乡村规划、项目建设等决策过程,提高了农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在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农村创业人才。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五、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塑造乡村振兴的灵魂
(一)挖掘文化资源: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注重文化赋能,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之中。例如,安徽省黄山市通过挖掘徽州文化资源,举办徽州民俗文化节、徽剧演出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了乡村文化吸引力。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古建筑、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例如,福建省南靖县通过建立土楼保护机制,对土楼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发展土楼文化旅游,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通过开展乡村文化传承活动,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山东省临沂市通过开展“乡村记忆工程”,组织农村老艺人、老工匠传授传统技艺,培养了一批乡村文化传承人。
在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一些乡村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活动,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现代感的文创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展示乡村文化资源,能够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乡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及地域元素,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前谋划相关业态、构建品牌化运营体系。例如,江苏省宜兴市通过打造“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品牌,将乡村旅游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骑行观光,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营销活动,提高乡村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四川省蒲江县通过举办“蒲江丑柑”品牌推介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提高了蒲江丑柑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乡村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例如,浙江省丽水市通过注册“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对品牌使用的监管,保障了品牌的质量和信誉。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通过挖掘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品牌更多的文化价值,能够提升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讲述农产品的品牌故事,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融入其中,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举办品牌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六、片区化与组团式发展:拓展乡村振兴的空间
(一)片区化推进:实现城乡融合的整体突破
城乡融合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以“县域统筹—片区推进—组团发展”为思路,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实施“西控”战略,将西部山区划分为生态保护片区、生态旅游片区和特色农业片区,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一县一片”“一片一策”的发展格局,推动城乡融合从“点状开花”走向“片区突破”。例如,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实施“三区三片”发展战略,将全市划分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等三个功能区和阳澄湖片区、太湖片区、长江片区等三个特色片区,每个片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发展策略,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
在片区化推进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加强片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提升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片区的整体竞争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